航空工业成飞与使命同行,助推中国空军奋力腾飞

发布时间:2022-04-16 07:35 阅读次数:29142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邢 哲 常庆星 责任编辑:郭妍菲 2022-04-15 07:57:39

仰望苍穹,这是跨越时空的对视”——

抗美援朝战争打响,中国仅有百余架战机,美国人傲慢地说:“中国根本没有空军。”

202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盛典,歼-2071架“国字号”战机振翅长空,声振寰宇。

在这71架战机中,大部分歼击机为航空工业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航空工业成飞)生产。现场观看盛典的航空工业成飞工匠代表感慨地说:“此时此刻,足以告慰先烈,这盛世,如您所愿。”

时光弹指一挥间,中国航空事业加速前进,中国空军奋力腾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主席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发出“加快建设一支空天一体、攻防兼备的强大人民空军”的伟大号召,作出一系列事关人民空军建设和长远发展的战略擘画。2018年,在第十二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上,中国空军公布了建设强大现代化空军的“三步走”路线图。

在去年第十三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上,歼-20、运-20、直-20同台亮相,向世界展示属于中国空军的“20时代”。

回眸凝望,在中国航空事业腾飞的道路上,航空工业成飞留下了一连串的足迹——从歼-5甲、歼-7E、歼-10,到“枭龙”、歼-20,累计生产各种型号战机数千架,突破一大批事关国家核心竞争力和部队战斗力的关键技术,助推中国空军装备实现跨代升级。

网友说,强大的国防科技实力,有时就体现在一句自信的话语:“我是中国空军,你即将进入中国领空,立即离开!立即离开!”东海警巡、南海战巡、远海巡航……一次次战斗出航,中国空军宣示着维护国家主权的决心。

这,是人民空军的使命。这,也是航空工业成飞的使命。

穿越历史经纬 翱翔梦想云端

——航空工业成飞逐梦蓝天的奋斗故事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邢 哲 通讯员 常庆星

祖国终将选择那些忠于祖国的人,祖国终将记住那些奉献于祖国的人

在航空工业成飞内部,有一座名为“一飞冲天”的雕塑:8个“1”字金属条交错排列,直指苍穹。这座造型奇特的雕塑,是为了纪念2011年1月11日下午1点11分这一历史性时刻。

那一刻,空军试飞员李刚驾驶我国新一代隐身战机歼-20首飞成功,开启中国空军的“20时代”。

歼-20总设计师杨伟回忆,这是一种巧合,也是一种昭示,在歼-20身上,包含太多“第一”。“这次腾飞,与我们的努力息息相关。”经过长达几十年的奋力追赶,我国终于有了比肩世界先进水平的战机,杨伟感到“与有荣焉”。

蓝天,从来都是大国竞争的舞台。“自主设计、自主研发、自主生产”,这是一个国家航空工业强大的标志。然而,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空军战机绝大部分都是仿制的,独立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战机机型寥寥无几。

研制完全意义上的“中国造”战机,意味着中国航空人必须跨越一条巨大的鸿沟——从前人没有尝试,到世人没有经历。

肩负新机型研制任务的航空人明白:“时代选择了我们,我们不能辜负时代!”

“那些拿命干事业的人,就是英雄。”航空工业成飞总经理杨宝树积劳成疾,倒在歼-10成功首飞后,与挚爱的战机永远守望祖国的蓝天;歼-10总设计师宋文骢临终前,缓缓地说道:“人的寿命太短,如果能活到100岁、200岁,那我还能多为国家研制几架飞机。”

老去的是青春,永恒的是使命。杨伟说:“我们还要继续这份事业,这是使命,也是责任。”

在航空工业成飞史馆的墙壁上,镌刻着属于他们的精神坐标:“祖国终将选择那些忠于祖国的人,祖国终将记住那些奉献于祖国的人。”

在歼-10研制过程中,鸭翼进入热压罐固化成形后,真空袋发生泄漏问题。此时,科研人员必须立即查找漏气部位进行补救。现场,有人提出人工进入热压罐查找漏点。

“我来!”危急关头,工人张国华站了出来。

当热压罐的门缓缓打开,他穿着厚重的防护服毅然走了进去。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张国华先后2次进入高温热压罐中作业,终于找到漏气部位并进行补救。问题顺利解决,很多人当场激动地流下眼泪。

心怀梦想的种子,终将成长为参天大树。谁也不曾想到,当年祖国大西南的一片荒地,如今成为中国航空“梦工厂”,见证了中国航空的一个个历史性时刻——

1993年8月,航空工业成飞研制改装的歼-7E列装空军部队,成为20世纪90年代我国空军的主力战机;

2009年7月1日,首架在巴基斯坦合作生产的“枭龙”战机开工,标志着我国航空工业实现由技术引进向整机技术出口的新突破;

2018年2月9日,航空工业成飞自主研制的新一代隐身战机歼-20,开始列装空军部队,担负起守卫祖国空天的庄严使命……

国之重器,以命铸之。一代代挚爱航空事业的科研英才和大国工匠,用热血和生命书写着无限忠诚,他们播撒下的火种在无数人心中生根发芽,代代传承。

战机的飞天之路,也是科研团队的创新实践之路

“这样一款先进产品,现场却没有一张图纸。”在航空工业成飞科研大楼,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了一款全数字化飞机研发体系。这一技术创新实现了飞机设计完全无纸化,彻底变革了战机研发模式、流程与体系,有效缩短了战机的试制周期。

这样的创新,在歼-20战机上还有很多。通常研发一款新型战机,要采用很多新技术,有的几乎要从概念起步。

座舱布局对一架战机非常重要。歼-20的座舱设计,被试飞员李刚称为“最好的办公室”,其成功要诀,在于杨伟带领试飞团队的深度参与。

“杨伟给我们发了很多空白的座舱图,给了很多电门开关的小图片,让我们自己去体验,把相应的开关贴在自己认为合理的位置上。”李刚说,如果大家都贴在一个位置上,说明意见一致;不一致,就开会讨论。

在李刚的印象中,这样的讨论至少经历了5轮。

从试飞团队画出来的一张张图纸,到木头座舱,再到金属座舱……设计师与试飞员一遍遍对接,对细微之处的精益求精,终于打造出中国最好的战机座舱。

航空事业的每一次突破,都以科研人员的技术突破为基础——

飞机电缆首席操作技师李玲钰,总结提炼出李玲钰焊锡环加工法和李玲钰屏蔽线剥线法等先进操作方法,不仅保证了线束质量,还降低了屏蔽导线处理周期;

飞机铆装钳工技能专家刘时勇,先后攻关出后机身机尾罩空间转换法、刘氏铆接法、飞机快卸口盖安装工具等20多项飞机装配技术革新,显著提高了飞机的装配效率和产品质量;

全国技术能手张川,国内首创参数对刀法等多种工艺,在国家重点项目研制中,创造了航空装备数字化制造的奇迹……

战机的飞天之路,也是科研团队的创新实践之路。

20世纪90年代,为满足我国航空工业发展需要,航空工业成飞使用五轴联动数控机床加工零件。机床加工技术不断进步,但验收标准还是20多年前制定的,已经不能满足高端机床的检测需要。很多国家尝试制定新的机床验收标准,但囿于五轴联动数控机床的精度检测难度大,一直处于探索阶段。

制定全新的五轴联动数控机床精度验收标准,成为当时一个世界性难题。

正当大家一筹莫展之际,有人提出,可以在上下两个平行的基准平面分别取50个基准点各建立一条S形三阶样条曲线。这样一来,机床在加工过程中可以实现多次开闭角转换。

孜孜不倦的创新追求,让科研人员很快找到新技术新方法。不久后,他们成功研制出S形试件样品。经过测试,这款试件对提高机床加工精度果然有效。2019年,国际标准化组织机床技术委员会全票通过S形试件最终版国际标准草案,正式同意将S形试件列为国际标准。

从歼-7E、歼-10、“枭龙”到歼-20战机,从白纸算尺、铅笔画图到数字化设计、虚拟仿真……中国航空人砥砺奋进、追求卓越,一次次拉近中国航空工业与世界先进水平的距离。

年轻的航空工业成飞,年轻的中国航空人

2021年10月28日,航空工业成飞,这个位于祖国西南一隅、中国航空制造业的“摇篮”,此刻再一次吸引了无数媒体的关注——

这一天,航空工业成飞航空主题教育基地正式对外开放。这是一座园林式战机博物馆,展示的歼-10、歼-20等战机均为航空工业成飞制造,站在阅剑台俯瞰基地内的龙腾广场,你会发现广场由巨大的五角星图案构成,7架战机陈列在五角星的延长线上,象征着战鹰永远守卫着祖国。

作为透视中国航空事业的新窗口,这里自带流量,已经成为年轻人的“网红打卡地”。

毫无疑问,这个“网红打卡地”的真正“网红”,是中国航空人,是中国蓬勃发展的航空事业。

“透过眼前的这些战机,更容易读懂中国航空工业的历史和今天。”摄影师徐雁军,是航空工业成飞的“掌镜人”。工作40多年的他,执行过各种飞行器的拍摄任务,用镜头记录着战鹰的腾飞历程,也记录着航空工业成飞的发展轨迹。

在徐雁军看来,在全球众多飞机制造企业中,航空工业成飞还很“年轻”。“中国航空事业起步晚、底子薄,与世界强国相比还有差距,我们要赶超世界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徐雁军深知,一个伟大的梦想,需要一群人去共同奋斗。

“赶超”的时间,是用一代代航空人的青春换来的。航空工业成飞组建之初,来自五湖四海的年轻人汇聚于此,他们跋涉在荒芜的土地上,挖开了厂区建设的第一锹土。那是一段艰苦的日子,也是一段积蓄能量的时光,一批批年轻人的加速成长,助推着企业的快速发展。

60后飞机设计师杨伟来了。这位名校毕业的高材生,把30多年光阴献给了航空事业。看到中国航空迈入“20时代”,他自豪地说:“这份工作其实很酷,只是常人难以体会。”

70后高级技师陈麟鸿来了。挑选技术骨干时,陈麟鸿这样动员:“全国有14亿人,这个使命却偏偏选中了我们这些人。祖国需要我们,再难也要干!”

80后质量管理师刘玉婷来了。她的母亲和外公都是航空工业成飞职工,外公经常教导她:“要传承老一辈航空人的航空报国精神,为航空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90后职工张泰军来了。这位年轻党员已经是“全国技术能手”,他晃了晃手中的铆枪,自信地说:“这就是我们手中的‘武器’,我要用它把上百万个零件组装成一架架战鹰。”

据统计,歼-20研制团队成员的平均年龄,只有33.2岁。越来越多的80 后90后,正在成为战机设计、制造、试飞、保障等领域的重要力量。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我们要传承老一辈航空人的工匠精神,造出更多先进的战机。”入职宣誓时,新员工陈子豪豪情满怀。

新战鹰飞出新航迹,新使命催生新战力。歼-10参与高原常态化训练,歼-20开展超视距空战等课目训练……从北国云天到南海疆域,从东海之滨到雪域高原,祖国天空一次次留下国产战机的精彩瞬间。

站在时代坐标系上,透视航空工业成飞与中国空军的两条发展轨迹:一条是航空工业成飞跨越发展的跃升轨迹,另一条是中国空军发展壮大的轨迹,随着各型战机的研发与列装不断向上延伸。

与时代同行,与使命同行,与理想同行。中国航空人和中国空军一起在路上,向前,向未来。